
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后,清政府就开始探索建设现代化海军的道路。但直到王朝覆灭前夕,清廷对现代海军的战略价值仍缺乏深刻认知。从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的实战表现来看配资知识股,清军始终将海军定位为移动炮台,未能理解制海权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。
1884年马尾海战中,福建水师的惨败令人扼腕。当时法国远东舰队大摇大摆驶入闽江口,福建水师竟毫无戒备。法舰完成战备后突然发难,在短短30分钟内就击沉了11艘清军舰船。停泊在港内的战船甚至来不及起锚,就在自家门口被悉数击毁,这场惨剧充分暴露了清军海防体系的致命缺陷。
次年南洋水师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。面对来犯的法国舰队,他们选择避而不战,完全依靠吴淞炮台进行被动防御。这种龟缩战术虽然暂时保住了舰船,却彻底丧失了海战主动权,将制海权拱手让与敌军。
展开剩余65%1886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长崎时,表面上看气势如虹,实则难掩内在虚弱。丁汝昌率领的这支精锐之师,其战术思想仍沿袭着福建、南洋水师的保守传统。当日本海军官兵登舰参观时,清军水兵擦洗甲板的生疏动作,暴露出日常训练的严重不足。
甲午战争中镇远舰的触礁事故,是清军海军建设问题的集中体现。1894年11月,这艘吨位最大的主力舰为躲避风暴误入礁区,导致舰体严重受损。更讽刺的是,事后检查发现海图标注的暗礁位置完全正确,事故纯属导航失误。这充分说明北洋水师在专业素养方面的巨大短板。
威海卫保卫战前,北洋水师的布防策略堪称荒诞。为阻挡日军进攻,他们竟用铁索木桩封锁港口,并在航道上密集布设水雷。这种作茧自缚的防御措施,不仅困住了自家舰队,还给日军留下了充足时间调兵遣将。当联合舰队完成合围时,北洋水师已插翅难飞。
日军指挥官目睹清军的布防后啼笑皆非。这些自毁退路的防御工事,让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完成了战略包围。被困港内的北洋舰队,最终在1895年2月全军覆没,上演了近代海军史上最窝囊的投降仪式。
纵观中法、甲午两场战争,清军海战战术毫无长进。始终依赖岸炮掩护,将舰队当作浮动炮台使用。这种消极防御思想,使清军在每次海战中都不战自败。
后人常将失败归咎于李鸿章等人的保守,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整个清廷对海权的认知局限。以镇字号蚊炮船为例,这种欧洲淘汰的浅水炮舰,因吨位小、航速慢被列强弃用,清廷却当作新式武器大量装备。黄海海战中,这些铁皮小船刚开炮就剧烈摇晃,根本不能有效作战。
平远舰主炮被毁后无法更换的窘境,济远舰临阵脱逃的丑闻,广丙舰孤军奋战的悲壮,都折射出北洋舰队体系性缺陷。而曾经亚洲第一的镇远舰,最终沦为日军的战利品,更是给这段海军建设史画上了耻辱的句号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